退役国脚投身青训利弊之辨析

发布时间:2025-11-14 15:44:00
来源:24直播网

每当国内足球青训的议题浮出水面,总伴随着一股特有的喧嚣。这并非新鲜事,仿佛每隔一段时日,类似的探讨、争议乃至尖锐的批判便会周而复始。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体育新闻领域的观察者,我对此已是见惯不惊。坦率地说,能够引发广泛关注本身即是好事,这至少表明我们对这项运动的未来抱有期待。然而,在这股讨论的洪流中,总有一些声音令人费解,甚至有些逆逻辑而行,让人不禁要问:我们究竟是在寻求解决方案,还是在无谓地制造新的困惑?


近日,我尤其留意到一股奇特的论调,其矛头直指一个本应被褒扬的现象:那些曾叱咤绿茵场、为国征战的职业球员,特别是退役国脚们,正成规模地、躬身实践地投入到各地青训一线,亲自指导孩子们踢球。这种投入,在我的认知里,是理所当然、甚至可以说求之不得的宝贵资源。然而,在某些论者眼中,这似乎成了问题,甚至被赋予了某种负面色彩。这让我深感困惑。难道我们真要将那些拥有顶级专业技能、深谙足球精髓的行家拒之门外,转而寻求非专业人士来为孩子们的足球启蒙奠基吗?这听起来,未免有些荒谬。


回溯历史,我们不难发现,对于退役球员的去向问题,社会曾有过截然不同的评判。遥想若干年前,舆论普遍对退役球员“远离足球、投身商海”的现象表示担忧与不满,认为他们不愿“屈尊下基层带孩子”,导致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在起步阶段缺乏坚实的基础。当时,我们甚至不无艳羡地提及日本足球职业化初期的一个经典案例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日本足球界正是基于对中国球员技术优势的清醒认知,曾邀请迟尚斌、沈祥福、赵达裕、段举、杨朝晖等多位中国退役国脚前往日本,亲自指导他们的青少年足球训练,扎实技术基础。而这段历史,也在多年后以一种感人的方式得到了印证——当稻本润一那一代日本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击败我们之后,他们不忘集体走向场边,向曾执教过他们的中国教练们深深鞠躬。这并非简单的礼仪,更是对这段跨国技术交流历史的最高敬意,也充分说明了高水平退役球员对青少年技术培养的深远影响。


那个案例清晰地昭示了一个真理:将最优秀的足球基因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,是培养高水平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。当时的日本,尚在追赶的阶段,却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和包容。他们懂得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道理,更懂得投资于基础,最终受益无穷。而今,当我们自己的退役国脚们终于放下身段,回归基层,用他们的经验和技艺浇灌幼苗时,为何这反而成了被批判的对象?难道我们真的要反其道而行之,去大量邀请其他国家的退役球员来充实我们的青训队伍吗?


且不说这在操作层面上是否可行,单从经济成本而言,这无疑将大大增加孩子们学球的经济负担。更何况,日本国内的青训需求同样旺盛,他们又何必要向外输出其宝贵的足球人才资源呢?这种逻辑的悖谬之处在于,它背离了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普及一项运动最基本的原则——那就是首先必须依靠本国自身的足球人才资源。外国的基层教练固然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,带来不同的理念和方法,但他们绝不可能支撑起一个庞大国家的基层普及体系。这不仅是不现实的,更是缺乏战略眼光的短视行为。


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,退役国脚们所掌握的技术,无疑是国内足球领域最顶尖的。他们的脚下功夫,他们的球场阅读能力,他们的比赛经验,都远远超过任何业余球员,甚至包括绝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。在孩子们足球生涯的萌芽阶段,能够得到这样高水平人士的讲解和示范,无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。这就像让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亲自为学龄儿童讲解科学原理,其启迪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。专业的事,理应由专业的人来做。这是最基本的常识,也是效率最高的途径。


当然,关于基层少儿足球活动的经济状况和其生存逻辑,这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。它牵涉到投入、产出、收费模式、政策扶持等方方面面,限于篇幅,此处不便展开详述。然而,一个颠扑不破的常识是:没有人能够长期饿着肚子做义工。任何一项事业,如果想要长久地坚持下去,持续发展壮大,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养活从业者的机制。青训教练,作为基层足球发展的基石,他们的付出理应得到合理的回报,这不仅是对他们专业技能的肯定,更是对整个青训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,他们才能更专注于教学,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。


综上所述,我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:我强烈支持并赞扬那些选择躬身入局、投身青训一线的退役球员们,尤其是那些曾为国征战的国脚们。他们的努力和付出,是对中国足球未来最真挚、最宝贵的馈赠。他们的在场,不仅仅是传授技术,更是传承一种精神,一种对足球的理解和热爱。正是他们的这份坚守,才让我们对中国足球的未来,保有一线希望。这条路注定漫长而充满挑战,但有这些宝贵的火种,我们便有理由相信,希望终将照进现实。加油吧!所有的足球追梦人。